新春走基层丨贵州省龙吟镇:千年苗镇换新颜
声声芦笙人欢畅,曲曲歌舞闹新春。
“普纳山,普纳山高入云端,普纳山上把歌唱,千年万年唱不完。”走进龙吟镇菁门口,村民们正为春节做准备,见到记者,他们在没有任何乐器伴奏和指挥的情况下,唱起了迎客歌,歌声节奏统一、音韵和谐,美妙的歌声在乌蒙山深处、盘江之间久久回旋。
龙吟镇是中国苗族人口比例最大、国土面积最大的苗族聚居镇,喇叭、歪梳、大花三大苗族支系长期在这里同舟共济,和睦相处。该镇2012年被贵州省苗学会命名为“中国苗族第一镇”。它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州普安县的最北端,这里山高谷深,村组分散,交通条件差,曾属国家重点扶贫二类乡镇,也因为长期以来地处偏远,鲜为外界所知。
杀年猪,迎新年,电力足
腊月十六这天,记者走进龙吟镇吟路村,宁静的小山村响起一片霍霍的磨刀声,沿路多家村民在院门口支起了土灶,烧上一锅热水为杀年猪做准备。
杀年猪是苗族农家一年之中的大事之一。虽说是杀生,可说什么也要挑上一个吉祥的日子,以图个来年“六畜兴旺”。确定好日子,请杀猪匠,约帮手,里里外外,一片忙碌,一片热闹。
“过去大家不管有钱没钱,过年都要搞一头猪来杀,有一句话叫‘吃肉就靠杀猪那天’。”吟路村村民孟成洲对记者说,“现在大家普遍富裕了,我们养猪场猪一直供不应求。”
孟成洲是村里一家养猪场的老板,他的养猪场曾有1900多头猪,而今养猪场里仅仅剩下几十头小猪崽了。“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好,我们养猪场的规模已经满足不了市场需求了,需要对养猪场进行扩建,幸好现在电越来越稳定,没有电,什么事儿都办不了。”
据孟成洲介绍,,新出生的小猪仔儿需要用电来保温取暖,电不够的话,就只能用煤炉,虽然煤炉也能取到保暖作用,但不仅会增加人工成本,温度及火候也很难控制,常常需要半夜起来看看炉子里的火是燃起的还是熄灭的。
如今供电的稳定,给了孟成洲扩建改造养猪场的信心,“我们之前用保温灯,现在准备安装空调了,空调比保温灯更好控制温度且更省力。”
2019年3月初,兴义普安供电局启动龙吟电网改造升级项目,对龙吟镇供电区域进行现场勘察、开展供区电网规划、供区电网安全建设、客户档案完善以及电网资产接收等工作,按下助力脱贫攻坚的“快进键”。
据了解,龙吟镇此前由地方小水电公司供电,存在电压不稳、停电频繁、电费偏高、安全隐患多等用电难题。如今的龙吟镇,家家户户接入了南方电网的电,还实现了“三降”:办电接电费用降为“零”,客户平均停电时间减少三分之二,电费降低50%.
每一户人家都通了路
记者来到龙吟镇石坳口,俯瞰镇中心,只见农田里菜花金黄,新房上炊烟袅袅,街道上车水马龙,近千户苗族人家散落在普纳山山坡上、树林里、坝子边,和睦而富有生气;远眺普纳山,群峰连绵、青山叠翠。
龙吟镇以逢十二生肖“龙”日在皮鼓龙场赶集得名,当地苗族喜好歌舞,被喻为“会说话就会唱歌,能走路就能跳舞”。喇叭苗“山歌”高亢、优美、质朴,歪梳苗擅长芦笙、口弦、古歌演唱,大花苗多声部合唱队多次登上省、州、县文艺舞台并获奖。
“大花苗定居龙吟,可以说是苗族结束五千年迁徙史的象征。”龙吟镇党委书记徐子刚说。记者看到,大花苗绣在披肩上的云纹、水纹、棱形纹,褶裙上的彩色线条,仿佛是他们“绣在身上的史诗”,记载着祖先五千年的漫漫迁徙长路。
过去,龙吟镇很多地方不通公路,买卖东西只能靠肩扛背驮,本地土特产根本卖不出去。由于交通不便,村里的不少老人一辈子都没有走出过大山……
“小的时候,到镇上赶集要跋山涉水,有河,就在水浅的地方慢慢趟过去;有山,就在坡低的地方慢慢翻过去。”龙吟镇吟塘村村民项姚忠对记者说,“现在,在政府的帮助下,每一户人家都通了路。”
项姚忠家门口,一条平整、崭新的乡村公路,沿着山巅向大山深处伸展,一辆辆小轿车顺畅地向远方驶去……
看起来成熟稳重的项姚忠今年只有22岁,年纪轻轻却已是村里一家砂石厂的老板了。2017年,看到家乡发展越来越好,在外务工的项姚忠决定回老家,贷款接手了别人转让的砂石厂。
“我们砂石厂主要是把大块的山石做成可以铺路用的砂石。要想富,先修路。家乡这些路虽然不是我们建设的,但铺路用的砂石材料都是我们本地的这些砂石厂提供的,也算为家乡的建设贡献了一分力量。”项姚忠充满自豪地说。2019年,砂石厂盈利了80万元,项姚忠雇佣的12个村民中有5人是贫困户,每个村民工资有3.5万元。
“我刚刚接手砂石厂的时候,供电很不稳定,随时都会停电,这给安全生产带来了很大的隐患。”项姚忠说,“正在生产的时候,如果突然停电,大型的石头卡在机器里面,需要人工一块一块地搬出来,而这个时候,如果突然来电,人正好在机器里面,那是非常危险的。”
但是从2019年3月开始,村里的供电情况有了很大好转。“他们普安供电局龙吟供电所建了一个微信群,偶尔停电检修的时候,会在微信群里提前通知,让我们提前做好安排。”项姚忠说。
“柚”是一年好丰收
走进龙吟镇文笔村的蜜柚林里,一股清新的柚香扑鼻而来,沉甸甸的果实挂满枝头。一个青年穿梭在果树间,剪摘蜜柚,忙得不亦乐乎。
这个青年名叫黄芝贵,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通讯工程专业,在城市里找到了不错的工作,但最终,这名通过高考走出大山的90后还是选择了回乡创业。
“虽然在城市里工作了四年,但我更喜欢大山里的生活,所以选择了回乡。”黄芝贵说。2017年年底,黄芝贵回乡承包土地种植果树,他种植柚子、血橙,还用微信公众号进行宣传和销售,如今,每年净利润超过20万元。
据黄芝贵介绍,村里原来的变压器容量有限,电压不足导致水泵白天根本抽不上来水,要想给柚子树浇水,只能等到用电量小的半夜时段。
“不止如此,还经常停电,以前三天一小停,几月一大停,一停就停三五天。”黄芝贵说,“现在供电非常稳定,再也不用半夜起来灌溉了,果树长势也好,种果树的市场前景也非常好。”
龙吟镇党委书记徐子刚对记者说:“南方电网在我们这里投资了六七千万进行农网改造升级,覆盖了龙吟镇所有的村民小组。可以说,南网电为龙吟镇的脱贫攻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。供电的稳定保障了龙吟镇村民相对高质量的生活,助推了这里的脱贫攻坚。”